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3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比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后功能结果,探讨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方案对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0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1 881例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ERAS方案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 KSS)、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以及术后1个月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施术后快速康复方案后,ERAS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ERAS组患者KSS临床和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ightRope治疗急性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TightRope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11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3~55岁,平均38.2岁。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按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8例,良3例。结论应用Tight Rope固定技术治疗RockwoodⅢ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易、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来判断皮质骨轨迹螺钉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与传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技术在后路胸腰椎手术中应用的优劣。方法 通过Pubmed、万方数据库搜索了2019年2月前所有CBT与PS的比较研究。纳入标准:1)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在后入路胸腰椎融合术的对比研究;2)均采用徒手操作,不涉及特殊导航系统;3)后路开放手术。排除标准:1)前后路联合手术;2)使用了特殊导航系统;3)使用了经皮置钉的技术。提取数据并整理到Excel表格,使用Revman 5.3.5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对象包括是否融合、术中估计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合并症、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12篇英文文献,1篇中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2篇,其余为队列研究。共计纳入人数为855人。1)末次融合:无充分证据认为两者在融合方面存在差异。2)术中出血量:CBT术中出血量低于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时间:在后路开放手术中,CBT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椎弓根螺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住院时间:相较于椎弓根螺钉手术,CBT手术住院时间较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合并症:皮质骨轨迹螺钉手术总体合并症发生率较椎弓根螺钉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尚无充分证据支持二者的术中硬膜漏发生率有差异。6)末次随访ODI评分:无充分理由支持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术后末次ODI评分有差异。结论 皮质骨轨迹螺钉在术中估计出血量、合并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优于椎弓根螺钉,而在硬膜损伤、融合率、术后末次随访ODI评分方面尚无足够证据证实二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对比分析应用专用工具的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和机械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膝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性关节病、髌股关节严重对位不良以及既往有膝关节侧副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按对线方法分为专用工具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组和机械对线全膝关节置换(MA-TKA)组,记录手术前后髋-膝-踝(HKA)角度,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临床评分(KS-C)和膝关节功能评分(KS-F),术后3个月的遗忘关节评分(FJ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有16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KA-TKA组82例,MA-TKA组80例。两组患者术后H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KA-TKA组患者的KS-C评分(t=2.259)、KS-F评分(t=1.994)和FJS评分(t=2.945)均高于MA-TK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KA-TKA与MA-TKA相比,术后下肢力线相似,具有更好的临床评分表现和更高的膝关节功能表现,以及更高的FJS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测颅颈交界处第1齿状韧带的解剖结构,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颅颈标本18具,解剖显露第1齿状韧带等结构,观察其起止、毗邻、行程及形态;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 结果 第1齿状韧带出现率为100%,薄膜型50%(9例),致密型22.2%(4例),疏松型27.8%(5例);位于延髓上段脊髓侧方,纤维呈长三角形向外上方集中,在椎动脉后方跨越,在椎动脉的头侧止于硬膜并与之融合。其脊髓的附着部位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远端与第2~8齿状韧带融为一体,近端达延髓水平。组织学显示齿状韧带由胶原纤维组成。 结论 第1齿状韧带对维持脊髓位置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齿状韧带将蛛网膜下腔分成前后两部分,脑脊液压力不平衡可导致脊髓前后部分所受的应力不等,脊髓前方可能承受更高的压力刺激从而加重或诱发脊髓前角细胞及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这可能是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解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椎动脉和第1颈神经穿经硬膜处的形态特点及毗邻结构,探讨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疼痛的发生机制。 方法 头颈部标本18具,解剖剥离法暴露,观察椎动脉穿经硬膜处部位及毗邻结构、椎动脉与第1颈神经(C1)的位置关系。 结果 椎动脉在寰枕外侧关节内后侧穿经硬膜,穿经处形成边缘光滑的圆孔,直径6.5~9.0 mm,硬膜与椎动脉外膜由纤维结缔组织连结。C1神经前后根自脊髓发出向外侧走行于椎动脉内侧并在其下方相伴共同穿经硬膜孔(100%),其中与动脉壁相贴者66.7%(12例);神经嵌入动脉壁者22.2%(4例);隔有硬膜组织者11.1%(2例)。C1神经根出孔后走行于椎动脉与椎动脉沟之间。 结论 椎动脉穿经硬膜孔处位置固定,孔边缘致密,限制椎动脉扩张,利于颈椎活动时维持椎动脉供血,当全身血压波动时椎动脉管径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以维持后循环血液动力学稳定,但血压升高有可能将C1颈神经根卡压在硬膜边缘,椎动脉搏动刺激C1颈神经根导致椎枕肌痉挛,出现枕颈部疼痛。这可能是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症状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抗凝治疗方案,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抗凝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诊治的536例老年(≥60岁)髋部骨折。对纳入的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可疑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是否多处骨折、是否合并恶性肿瘤病史、高脂血症、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吸烟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糖尿病史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参照最新指南评价抗凝治疗方案是否合理。结果共纳入203例,其中术前并发DVT 53例。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前是否长期卧床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DVT的防治,但是剂量疗程有所不同。结论合并高脂血症、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骨折前长期卧床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骨折前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24 h则是有利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抗凝方案基本符合指南推荐,但合理性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8.
正先天性脊柱畸形是椎体先天发育异常引起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不平衡生长而导致的脊柱畸形~([1])。而半椎体畸形作为椎体形成障碍中的一种,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先天性脊柱侧凸的46%~([2])。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半椎体导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的报道~([3-7]),但以单发半椎体畸形居多,多发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报道相对较少。本院于2015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凸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以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续断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检索续断有效成分,设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oral drug bioavailability,OB)≥30%和类药性指数(drug like index, DL)≥0.18作为筛选标准,并获得续断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基因靶点。在TTD、OMIM、GeneCards、DrugBank、PharmGkb等数据库进行搜索,获取骨折的相关基因靶点。将续断作用靶点与骨折相关基因靶点进行匹配,获取交集得到主要靶点基因。通过EVenn将结果可视化。通过DAVID、STRING数据库等对主要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以及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不同算法获得主要靶点基因中的关键基因。最后通过Pymol、Autoduck等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计算最低结合能、结合位点以及确定定活性口袋。结果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得到续断有效成分8个,作用靶点63个,删除重复靶点,最终得到作用靶点53个。通过TTD、OMIM、GeneCards、DrugBank、PharmGkb等数据库查询骨折相关作用靶点,得到5 115个相关靶点。通过匹配以及交集分析,获得续断促进骨折愈合的34个作用基因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分析得到续断治疗骨折的作用基因靶点参与的生物学过程76个、细胞成分20个、分子功能20个。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续断治疗骨折的蛋白互作网络,共纳入34个基因,79个连接。平均degree参数为4.65。导入Cytoscape软件,通过计算degree以及betweenness,获取续断治疗骨折的关键基因为PTGS2、HSP90AA1、MAPK14。采用对子对接分析发现续断中生物利用度最优的有效成分(E,E)-3,5-Di-O-caffeoylquinic acid、Gentisin、Sylvestroside Ⅲ_qt与关键基因PTGS2、HSP90AA1、MAPK14最低结合能均小于0,并得到结合位点。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阐明续断促进骨折愈合的可能的潜在靶点,预测了其发挥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以及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自然人群膝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内翻或外翻,而目前广泛应用的全膝关节置换机械学对线技术并没有充分尊重这种生理变异,而把下肢中立位对线作为对线目标。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膝关节置换较低的术后满意率相关。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更为尊重自然膝关节解剖形态的对线方式——运动学对线,由于该方法可能有助于减少术中软组织松解,改善膝关节术后功能并提高病人的满意率,所以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作者医院是国内最早使用个体化截骨导板进行运动学对线膝关节置换的单位之一。本文总结了该技术的术前规划、手术技巧和陷阱、相关理论以及临床和实验室证据等方面内容,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运动学对线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